在0° C以上,空氣因冷卻而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溫度”。
在溫暖季節裡,夜間地面物體強烈輻射冷卻的時候,與物體表面相接觸的空氣溫度下降,在它降到 “露點”以後就有多餘的水汽析出。因為這時溫度在0°C以上,這些多餘的水汽就凝結成水滴附著在地面物體上,這就是露。
露和霜一樣,也大都出現於天氣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夜晚。同時,容易有露形成的物體,也往往是表面積相對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導熱性不良的物體。
有時,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溫度繼續降低,使物體上的露珠凍結起來,這叫做凍露。有人把它歸入霜的一類,但是它的形成過程是與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間形成,日出以後,溫度升高,露就蒸發消失了。
露水,是稀薄的小水滴,出現於早晨或夜晚中。當物體的表面溫度比周圍冷時,氣化的水份會液化成液態,凝聚在物體表面,形成露水。
當溫度夠非常低,露水就會以冰的固態形式的出現,是為霜。
露點(Dew point)或露點溫度是在固定氣壓之下,空氣中所含的氣態水(也就是水蒸氣)會凝結成液態水而從空氣中析出的溫度。
當氣溫降低到這溫度時,凝結的水如果沾染在固體上就會變成露,如果是飄浮在空中則稱為霧,因而得名露點。
「熱帶海洋氣團」是位於太平洋上的高氣壓,也稱「副熱帶高氣壓」,它全年都定居在太平洋上,所以又稱為「太平洋高氣壓」或「太平洋氣團」。
熱帶海洋氣團的強度與範圍因季節冷暖而改變,當季節變暖時,它也會隨著活躍起來,強度、範圍因而大增,讓台灣與中國大陸吹起溫暖潮溼的西南風與東南風,是造成我季節性暴雨的主因。由於熱帶海洋氣團位置和範圍的不同,造成的天氣型態也不一樣。它的邊緣屬於雲雨地帶,使地面容易下雨且雨勢較大,在氣象預報時叫做:受「西南氣流」或「偏南氣流」影響;如果它造成的是午後雷陣雨的天氣型態,才是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假如氣團中心移動到台灣上空,天氣是晴朗炎熱的,就稱為「高氣壓籠罩」。
颱風之移動主要是受到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環流所 導引,一般受其南方之偏東風而向西進行,到了比較高緯度地方(約 20°N以北),因科氏力之增加使其偏北且偏右進行,漸漸受西風導引轉向東方進行。另外,如颱風前進的時候,前方有高氣壓,颱風就受阻無法繼續前進,正好像水不能向高處一樣,這時颱風必須向氣壓比較低的地方進行以致發生了轉向的情形。
空氣的飽和狀態
1.相對溼度所代表的意義;相對濕度越小,蒸發越快
大氣容納水汽分子有一定的限度,假如到達了最大限度,蒸發面上水分子的進出便保持了平衡狀態,此種狀態稱為飽和(saturation)。假如空氣中含水量很少,距離飽和水汽的限度還很遠,那麼蒸發一定很快;反之亦然。飽和水汽含量與實際水汽含量的對比,以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 計算。相對濕度越小,蒸發越快。相對濕度如果到達100%,空氣便達到飽和狀態,蒸發停止。
2.溫度越高,相對濕度越小
空氣中能容納多少水汽,主要由溫度來決定,溫度越高,能容納的水汽限量越大,所以下午時相對濕度會下跌。空氣中的水汽到達當時溫度的最大限度,稱為「飽和」。如果超過飽和,剩下的水汽又凝結成水滴或凝華成冰晶。氣溫達到飽和的溫度,叫做露點溫度(dew point)。如果要令未飽和的空氣達到飽和,有兩種途徑:增加空氣中的水汽,或者減低溫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