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大洋中ㄉ中洋脊

各大洋中都有中洋脊,在有些地方,洋脊突出海面形成島嶼(如冰島),中洋脊的分佈如下:

1.大西洋中洋脊-位在大西洋正中央,平行兩側的海岸線,稱之為中大西洋脊(Mid-Atlantic Ridge)。
2.太平洋洋脊-位於太平洋東緣的洋脊,稱之為東太平洋隆起(East Pacific Rise)。
3.南極洲和紐西蘭之間-太平洋-南極洲洋脊(Pacific-Antarctica Ridge)。
4.印度洋-喀斯巴德洋脊(Carlsberg Ridge)及中印度洋脊(Mid-Indian Ridge)。
5.澳大利亞與南極洲之間-東南印度洋脊(Southeast Indian Ridge)。
6.非洲與南極洲之間-西南印度洋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
7.北極海-羅蒙諾索夫洋脊(Lomonosov Ridge)。


 


北大西洋有北美洲板塊歐亞大陸板塊互相分離,在南大西洋則有南美洲板塊(South American Plate)及非洲板塊(African Plate)互相分離。由於她們的分離作用仍然持續,所以大西洋洋中脊在每年都以5至10厘米的速度向東西方向成長。大西洋洋中脊上的島嶼


下列島嶼依北至南,與其最高峰及位置:


北半球 (北大西洋洋中脊):



  1. 揚馬延島貝倫火山(Beerenberg)),2277米,北纬71度06分0秒,西经08度12分0秒
  2. 冰島(瓦特納冰原華納達爾斯赫努克火山),2109.6米,北纬64度01分0秒,西经16度41分0秒
  3. 亞速爾群島(皮庫島上的皮庫火山(Ponta do Pico)),2351米,北纬38度28分0秒,西经28度24分0秒
  4. 百慕達(主島的市鎮山(Town Hill)),76米,北纬32度18分0秒,西经64度47分0秒(百慕達在山脊上形成,但現在則位於山脊西面)
  5. 聖彼得與聖保羅岩(Saint Peter and Paul Rocks)(西南岩),22.5米,北纬00度55分08秒,西经29度20分35秒

南半球 (南大西洋洋中脊):



  1. 阿森松島(綠山山頂(Green Mountain),859米,南纬07度59分0秒,西经14度25分0秒
  2. 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瑪莉女王峰(Queen Mary's Peak)),2062米南纬37度05分0秒,西经12度17分0秒
  3. 果夫島(Gough Island)(愛丁堡峰(Edinburgh Peak)),909米,南纬40度20分0秒,西经10度00分0秒
  4. 布維島Olavtoppen),780米,南纬54度24分0秒,西经03度21分0秒

  5. 地質

    大西洋洋中脊的山脈位於分離板塊的邊緣。因為岩漿地幔上升,在分離板塊邊緣的板塊便被分開。岩漿的熱力令裂縫兩邊的地殼膨脹,所以便形成山脈。


    大西洋洋中脊在中大西洋高地的最上方,而中大西洋高地則沿著全大西洋在持續膨脹。膨脹的成因是軟流圈(Asthenosphere)的向上對流力把海洋地殼岩石圈


    大西洋洋中脊的分離板塊邊緣最初由三疊紀開始形成,當時一連串的三向聯結構造(triple junction)的地塹在盤古大陸產生而形成山脊。普遍來說三個地塹中的兩個形成分離板塊邊緣,不能形成的地塹被稱為拗拉谷(aulacogen),而大西洋洋中脊的拗拉谷漸漸成為很多美洲及非洲的大河谷(包括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尼日爾河)。


    山脊約在海面下2,500米,山脊兩側則更深5,000米。[7]


    2007年,海洋學家們探索被形容為大型及前所未見的"地殼的傷痕"的地方,在那處地球的地幔岩石露出地面。而那地方正位於特內里費島巴巴多斯附近的山脊。地質


    大西洋洋中脊的山脈位於分離板塊的邊緣。因為岩漿地幔上升,在分離板塊邊緣的板塊便被分開。岩漿的熱力令裂縫兩邊的地殼膨脹,所以便形成山脈。


    大西洋洋中脊在中大西洋高地的最上方,而中大西洋高地則沿著全大西洋在持續膨脹。膨脹的成因是軟流圈(Asthenosphere)的向上對流力把海洋地殼岩石圈


    大西洋洋中脊的分離板塊邊緣最初由三疊紀開始形成,當時一連串的三向聯結構造(triple junction)的地塹在盤古大陸產生而形成山脊。普遍來說三個地塹中的兩個形成分離板塊邊緣,不能形成的地塹被稱為拗拉谷(aulacogen),而大西洋洋中脊的拗拉谷漸漸成為很多美洲及非洲的大河谷(包括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尼日爾河)。


    山脊約在海面下2,500米,山脊兩側則更深5,000米。[7]


    2007年,海洋學家們探索被形容為大型及前所未見的"地殼的傷痕"的地方,在那處地球的地幔岩石露出地面。而那地方正位於特內里費島巴巴多斯附近的山脊。



中洋脊地震帶


 











































名稱



中洋脊地震帶


(Mid-ocean Ridge seismic zone)





名由


 



中洋脊最早發現在大西洋,剛好位於大西洋的正中間,所以稱為中洋脊。







位置



各大洋中都有中洋脊,有些地方,洋脊突出海面形成島嶼(如冰島),但多為深海的海底山脈。有其特殊的「深海熱泉生物圈」。



成因



中洋脊是板塊與板塊之間因張力作用而分開所形成之海底山脊,洋脊的軸部即為板塊分離界線。新生海洋地殼在洋脊軸部往兩側擴張延伸,故分離處常有正斷層和淺源地震發生。




中洋脊的定義




中洋脊的地震分佈



1.何謂「中洋脊」?


中洋脊為海底的巨大山脈,平均寬度約1000公里。各大洋的海底都有綿延極長的中洋脊,有的地方伸出海面形成島嶼。 中洋脊是一條活火山帶,噴出的熔岩流(lava flow)遇海水冷卻後,形成新的海塊,推動海塊  向陸塊擠壓,最後在大陸邊緣,切入陸塊下從新回歸地函的懷抱熔化掉。


2.中洋脊的分佈


 a.大西洋中洋脊:位在大西洋正中央,平行兩側的海岸線,稱之為中大西洋脊(Mid-Atlantic Ridge)。約



64000公里長,3500公尺深。


 b.太平洋洋脊:位於太平洋東緣的洋脊 。


 c.太平洋-南極洲洋脊(Pacific-Antarctica Ridge):南極洲~紐西蘭。
 d.喀斯巴德洋脊(Carlsberg Ridge)及中印度洋脊(Mid-Indian Ridge): 於印度洋。
 e.東南印度洋脊(Southeast Indian Ridge):澳大利亞~南極洲 。
 f.西南印度洋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非洲~南極洲。
 g.羅蒙諾索夫洋脊(Lomonosov Ridge):於北極海。



世界三大地震帶的概說



地震並非散佈於地球表面的任何一個地方,而是集中於狹窄的帶狀區域,稱其為 地震帶。


1.環太平洋地震帶(Circum-Pacific seismic zone)


 a.包括:南北美洲西岸、 東亞島弧、馬里亞納群島、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紐西蘭等地之環太平洋四周的大陸邊緣及島弧地區。


 b.世界上約80%的淺層地震、90%的中層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層地震都發生在


 c.全球約有85%的地震發生在 此。


2.歐亞地震帶(Alpine-Humalayan seismic zone)


 a.又稱地中海地震帶


 b.包括:歐洲及亞洲之南緣地帶,西起葡萄牙 、義大利、南斯拉夫、希臘、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中亞、喜馬拉雅山、中國雲南、緬甸、印尼 。


 c.世界上約15%的淺層地震、10%的中層地震、和極少數的深層地震是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


 d.全球約有10%的地震發生此。
3.中洋脊地震帶(Mid-ocean Ridge seismic zone)


 a.又稱海嶺地震帶。


 b.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和北極海的中洋脊。大西洋和印度洋最為明顯。


 c.中洋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d.中洋脊是造出新板塊的地方, 也是地震發生頻繁的區域。





代表國家



冰島及法羅群島等零星地區



地震大事記



因地震發生頻率少(全球的5%),幾乎為淺源地震,多正斷層(張裂作用)式的小地震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所列的重大地震中,於中洋脊發生的地震並無多做記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