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重要ㄉ鋒面影片

http://www.cwb.gov.tw/V5/education/video/video_short.htm#top









影片介紹-氣象專有名詞











中央氣象局-影音視訊

  ●
氣團
  ●
鋒面
  ●
梅雨



 


1.當兩個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時,中間分界處會有一不連續帶出現,這不連續帶兩側的氣溫、風向、濕度等氣象因子差異很大。這交界帶可以說是氣團的前鋒,所以命名為鋒。從地面觀測鋒面,呈一帶狀分佈,但是從三度空間來看,鋒事實上是一個面,所以稱之為鋒面。我們在地面天氣圖上看到的線狀或帶狀鋒面,實際上是鋒面和地面的交界處。鋒面是否顯著,要看氣團移動的速率而定,如果氣團移動得很快,則氣團變性少,鋒面兩側的氣象因子差異比較大。如果兩側的氣團移動速度遲緩,鋒面的存在就不太明顯了。一般而言,鋒面的高度至少達一公里,長度至少三百公里,才具有天氣學上的意義,否則只能算是局部的天氣現象。像沿海地區,因為海、陸性質不同,所以上方的空氣性質也有明顯不同,但因為這個交界帶的高度只有幾百公尺,所以不能稱為鋒面。至於鋒面的寬度可自六公里至八十公里,這是因為擾動作用,會使鋒面兩側空氣逐漸混合,所以不管鋒面如何顯著,寬度也不可能太少。但如果超過八十公里,表示氣象因子的遞變非常緩慢,不能稱為鋒面,這種情形通常出現在鋒面將要消失的時候。台灣地區鋒面的活動很頻繁,其中以冷鋒頻率最多,而滯留鋒次之。


2.如果鋒面由密度大()的氣團移向密度小()的氣團時,該鋒面稱為冷鋒。冷鋒的強度於冬季時最強,常能直趨華南和南海地區,常因此造成寒潮天氣。春季時則易引起華南地區的暴雨。當冷鋒通過一測站時,常有下列現象發生(A)鋒面通過後,氣溫下降(B)氣壓是鋒面接近時下降,鋒後上升C)風向的變化為逆鐘向【西南風轉西北風】。且急劇變化(D.天氣圖上的等壓線曲折成V字型。冷鋒的強度於冬季時最強,常能直趨華南和南海地區,常因此造成寒潮天氣。春季時則易引起華南地區的暴雨。台灣附近的冷鋒,多是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的,移動方向是向東或東南。雨是下在冷鋒鋒線後面,所以明天當冷鋒經過時,會先下一場雨,然後氣溫會下降,天氣可能變好。冷鋒屬於低壓系統,那麼,你可以看出,冷鋒前方是西南風,等冷鋒過去後就轉為西北風了。


 


3. 如果鋒面由密度小()之氣團移向密度大()的氣團時,則這個鋒面就稱為暖鋒,當暖鋒出現時,於其前方700公里至 900公里遙遠的地區,會先出現卷雲與卷層雲,繼而出現高層雲與雨層雲,並有降水現象。當暖鋒通過時,常有下列之顯著變化(A)地面風向常由東南轉西南,甚至轉成西風B)通過暖鋒的高空風向常隨高度增加,而呈現順鐘向變化(C)暖鋒前的冷氣團,常因變性的關係,其氣溫常與暖氣團內的氣溫差不多。但是其露點稍低。所以暖鋒過境時,氣溫雖然沒有顯著之變化,但露點值常有上升的現象(D)暖鋒接近時,常先降雪,次有冰珠,繼而下雨,暖鋒後有毛毛雨,然後轉晴(E氣壓在鋒前急劇下降,鋒後緩慢下降;或者鋒前緩慢下降,鋒後氣壓上升。


4. 鋒面如果沒有水平方向的移動時,或者部分鋒面沒有水平向移動時,此鋒面即為滯留鋒。滯留鋒常引起持久性的降水和暴雨。是造成春季及初夏降雨的主要天氣系統。此一鋒面可能由是冷鋒南下時,停滯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低壓槽產生的新鋒面。如果配合西南氣流帶來的暖濕空氣,或者其上有氣旋發展時,它常常會形成暴雨,而造成水災。


5. 19世紀末,法國氣象學家戴保德 (Teisserene Bort) 在測量高空氣候的實驗過程中,發現了「平流層」的存在,此一重大的發現揭開了人們對大氣垂直結構積極研究的序幕。



地球的表面包著一層「薄薄的」大氣層,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高度,不過大約在400~ 500公里 厚;這層大氣層因為溫度的變化曲線、化學成份或電荷分佈等的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可以粗略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 (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溫度的線像一條彎彎曲曲的蛇,在對流層(約從地表到12~ 18公里高處)內,愈往高處愈,大約每升高100公尺 ,溫度平均就下降0.65℃ ;而平流層(約十幾到五十幾公里處)卻相反---愈高愈,每升高100公尺 ,溫度就增加了0.4℃ ;而到了中氣層(5080公里 處),溫度曲線又轉向了,隨著高度的上昇,溫度愈低;而在「增溫」層 ( 80公里至400~ 500公里高處)中,顧名思義,高度愈高氣溫也愈高。可是這些空氣層的厚度可不是在全球都相同的喔!會因為季節與地點或緯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天氣」發生之處──對流層


由於地心引力的關係,大氣層的質量大都「」在靠近地表的地方,75%集中在10km以下,90%集中在30km以下。


而為什麼稱為對流層呢?因為在這裡,空氣會因為溫度不同,而產生「熱上冷下」的上下對流情形,空氣的對流就形成了「」;此外,對於地球生命來說最重要的水蒸氣,幾乎完全集中在對流層中,空氣對流流動的結果,便造成了我們常見的雲、霧、霜、雪、雨…….「天氣」現象,這些現象集中發生在靠近地表約12~ 15公里的對流層中,尤其是對流層的底部。再加上地球自轉、洋流、地軸偏斜、…..等影響,形成了全球複雜的氣候系統。


溫度大逆轉─臭氧層


而在平流層的上部有一層厚約20公里 的空氣層,位置大約在約1535公里 的高空中,其實也是臭氧層的所在,其中的臭氧 (O3) 分子具有吸收太陽光中短波紫外線的能力,而且臭氧在紫外線的作用下又可被分解為原子氧 (O) 分子氧  



(O2);當後兩者重新化合,再度生成臭氧時,會以的形式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因此使得平流層的溫度「逆轉」,在對流層頂與平流層的交接處,兩方










「勢均力敵」,因此溫度非常穩定,幾乎沒有變化(因此也稱為同溫層);此後溫度就隨著高度升高。由於在平流層中空氣沒有對流運動,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又極為乾燥,水蒸汽、塵埃的含量都很稀少,很難出現雲、雨等天氣現象。有了這一層平穩的氣層阻隔,可以阻擋對流層內向上運動的氣柱,那也就是為什麼積雨雲積雲的上端常好像被「切了一刀」,那就是同溫層的傑作!!





被「切了一刀」的積雨雲



 


 


5. 通常冷鋒前進的速度比暖鋒快,接近氣旋中心處,冷暖鋒所夾的暖空氣區逐日縮小,最後冷鋒與暖鋒相疊,地面的暖空氣全部被冷、暖鋒舉昇至高空中,這種冷暖鋒交疊的現象,稱為囚錮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