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 (The Milky Way)
我們所在的星系稱為銀河系,是由一千億顆星球及許多星雲、星團所組成,形狀類似圓盤。銀河系的直徑大約十萬光年,中心厚度約一萬五千光年,所有的星球都環繞著銀河的核心旋轉。
太陽系 (The Solar System)
太陽是宇宙中的一顆恆星,周圍環繞著 9顆行星、63顆衛星、數千顆小行星、數萬顆彗星、以及無以計數的宇宙塵粒、氣體分子及原子,它們藉著太陽引力的作用,各自循著自己的軌道,以太陽為中心而運行,這些屬於太陽家族的星體,共同組成了太陽系。在太陽系中,公轉太陽的大天體稱為行星。太陽系中有九大行星,從距離太陽最近的算起,分別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行星的軌道為近乎圓形的橢圓軌道,愈是接近太陽的行星,公轉週期愈快;愈遠的行星,公轉的周期愈慢。此外,九大行星本身並不會發光,必須藉著太陽光的反射來發光。在行星的周圍有小星體環繞著,正如月球環繞著地球一般,這些小星體就是行星的衛星。九大行星中,水星與金星沒有衛星,地球的衛星只有一個,就是月球;衛星最多的行星是土星。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大約有數萬顆小行星,同樣繞太陽運轉,它們的體積很小,又稱為小行星。行星的軌道因呈近乎圓形的橢圓軌道,軌道面間的傾斜度很小,因此,從側面看太陽系時,太陽系是相當平坦的。依照行星的大小和密度來區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者稱為地球型行星,也就是「內行星」,半徑為三千至六千公里,平均密度為每一立方公分五公克,主要是由鐵和岩石所組成;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者稱為木星型行星,亦即「外行星」,半徑為二萬至七萬公里,密度卻每一平方只有一公克,主要是因為中心部分的組成分子雖然是金屬或岩石,但其周圍卻由氫等氣體所組成。至於冥王星的組成分子則不是很清楚。總而言之,地球型行星雖然體型較小,但密度卻是木星型行星的五倍,這是因為地球型行星是由較重的物質所構成,而木星型行星則是由較輕的物質構成。
星團 (Star Cluster)
星團是星星的集團,共分為兩種:
(1)散開星團 (Open star cluster) 是年輕星星的集團,一般是由幾百顆星星散亂地集結而成,如金牛座的昴宿星團,畢宿星團。散開星團分布在沿著銀河平面一帶,有許多可用肉眼或雙筒望遠鏡觀測到一個個亮點。一般來說﹐一個直徑一百光年的疏散星團(Open Clusters)裏約有數百顆恆星﹐疏落而不規則地分佈著。值到目前為止已有過千個疏散星團被發現,而它們大部分都是分佈在銀道面上(銀河系的旋臂)的。與他們的名字一樣,疏散星團並沒有特別的形狀,其直徑亦不會大過數十光年,星星的數目由數十至數百顆不等。例如,人馬座裏的M18疏散星團只包含十數顆星星;而位於盾牌座的M11野鴨星團則包含超過五百顆星星,是目前已知星星數量最多的疏散星團。大多數疏散星團都是由瀰漫星雲演化出來的。我們在前面說過﹐瀰漫星雲中的物質會漸漸聚合成恆星﹐疏散星團中的成員星往往就是由同一片星雲中孕育出來的﹐因此它們年齡相若﹐都比較年輕(年齡大部分為上百萬年到幾億年)。直至現在還有不少疏散星團正在誕生﹐我們可在銀河系的銀盤上找到很多疏散星團(如南十字座的寶箱星團 Jewel Box Cluster NGC 4755 )。有些疏散星團可以單靠肉眼便能觀看得到,如金牛座的M45七姊妹星團以及巨蟹座的M44鬼宿星團等,一個視力正常的人在無月光的情況下,用肉眼觀看M45七姊妹星團若可看到6至8顆星星,而事實上,透過望遠鏡觀測即可看到二百顆恆星。七姊妹星團形成至今,若五千萬年,算是一個十分年輕的星團。而事實上,疏散星團的年齡與以下介紹的球狀星團年輕得多了。然而,疏散星團裡的恆星會因為空間速度不同而朝四面八方散佈,最後便分散,獨自在太空中運行有些疏散星團可以單靠肉眼便能觀看得到,如金牛座的M45七姊妹星團以及巨蟹座的M44鬼宿星團等,一個視力正常的人在無月光的情況下,用肉眼觀看M45七姊妹星團若可看到6至8顆星星,而事實上,透過望遠鏡觀測即可看到二百顆恆星
(2)球狀星團 (Globular star cluster) 是年老星星的集團,大約是幾千至數十萬顆星星集結而成,集結的密度可以是散開星團的1000倍,因此各個星星之間的距離很近,用小口徑望遠鏡觀測也只能看到模糊的圓形。球狀星團分布在銀河系的周圍,具代表性的有武仙座的M13,獵犬座的M3等。球狀星團主要分佈於銀河系的銀暈(halo)及核球之內,銀河系約含有200個球狀星團,它們的運行軌道常會穿越銀河系的星系圓盤。超過一百個的球狀星團都是位於我們銀河系中心之內的。球狀星團是由一些年老的恆星所形成的非常密集星團,呈球狀。直徑比散開星團大,約一百光年上下.恆星相當密集,中心部分每立方光年可聚集1000顆恆星。由於它們十分密集,中心的重力很強(甚至有人預測球狀星團中心應該有大型的黑洞),所以恆星很難脫離,可逃過銀河系的潮汐引力扯散的厄運。故此,它們可在宇宙中「生存」非常長時間,而球狀星團是所知在宇宙中年齡最老的天體,有些年齡甚至超過一百億年。我們可找到很多球形星團圍繞著星系的中心部份運轉(如武仙座的M13就是一個球狀星團﹐其亮度相等於一顆六等星) 球狀星團可以單憑肉眼便能觀測到,如位於南天半人馬座的奧米加球狀星團,其目視星等為+4等,是全天最光亮的球狀星團,所以絕對在人眼的能力範圍之內。但是,單憑肉眼所看到的,只是朦朧的光團而已。至於北天球上亦有一個十分著名的球狀星團,它就是位於武仙座的M13,其光度為+6等。若要把球狀星團的恆星分解出來,最理想是透過口徑15cm或以上的望遠鏡觀測,普通的小口徑望遠鏡只可看到像一團朦朧雲氣而球狀星團的形成也許是星系互相碰撞,強烈的衝擊波觸發恆星大量誕生(即星爆現象『star burst』),形成巨大的散開星團,散開星團逐漸變成球狀星團
星雲 (Nebula)
星雲是由氣態或半氣態的星際物質所組成,共分為三種:
(1)黑暗星雲 (Dark nebula):
在星際物質旁邊如果沒有明亮的星星,且遠方的星光 亦被阻隔時,這種星雲稱為黑暗星雲,它所呈現的是一團厚厚的黑雲,如獵戶座的馬頭星雲,蛇夫座的S字狀星雲。
(2)發光星雲 (Emission nebula) :
在星際物質旁邊如果有明亮的星星時,這種星雲稱為發光星雲,又稱為瀰漫星雲。如人馬座的三裂星雲,麒麟座的薔薇星雲。
(3)行星狀星雲 (Planetary nebula):
是由恆星所排出的氣態物質所組成,這些氣體擴散成小圈,因為看起來像行星般呈圓盤狀,所以稱為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因為中心的恆星而發亮。此外,星雲又分為河內星雲及河外星雲。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之內,有一些由極為稀薄的氣體和塵埃所組 成,形狀很不規則的星雲,我們稱之為銀河星雲,又稱為河內星雲,如獵戶座星雲。另外有一些和我們銀河系一樣的星系,因為距離遙遠,所以看起來就像雲霧一般,我們稱之為河外星系,又稱為河外星雲,如女座M31星系。
大爆炸宇宙模型。該理論認為,宇宙大約是在100—200億年以前,從高溫高密的物質與能量的“大爆炸”而形成。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其中的溫度不斷降低,物質密度也不斷減小,逐漸衍生成眾多的星系、星體、行星等,直至出現生命。這一個「宇宙大爆炸理論」是20世紀科學研究的重大成就。
星雲是一團一團的氣體和塵埃, 星團則是一組一組的恆星。
我們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差不多都是銀河系裏的星星,銀河系大約有1000多億顆星星,牠們大致分佈在銀河系這個"圓餅"裏,"圓餅"中央比周圍要厚得多。
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個成員,如果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話,無論向哪個方向看,天空中的星星都會差不多。但實際上,太陽系處在遠離銀河系中心約3000光年的地方。在晴朗的夏夜,人們常常能看到一條隱約的白帶子橫貫在夜空中,這就是銀河。當我們朝銀河系中心方向看時,可以看到銀河系恒星密集的中心和其他大部分地方,因此看到的星星就多。如果向相反方向看,就只能看到銀河系的一小部分邊緣,所以看到的星星的就少了一些。
由於地球不停地繞太陽公轉,夏天時,地球正好轉到太陽和銀河系中心之間,銀河系的密集部分--銀河帶正好出現在天空,所以我們看到的星星特別多。冬天,太陽轉到了銀河系的另一側,銀河帶只在白天出現,夜晚只能看到銀河系的一小部分邊緣,所以冬天晚上看到的星星就比夏天的少多了。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夏天時,銀河帶在晚上出現,冬天則正好相反,因此冬天晚上看到的星星要比夏天少**我們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差不多都是銀河系裏的星星,銀河系大約有1000多億顆星星,牠們大致分佈在銀河系這個"圓餅"裏,"圓餅"中央比周圍要厚得多。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個成員,如果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話,無論向哪個方向看,天空中的星星都會差不多。但實際上,太陽系處在遠離銀河系中心約3000光年的地方。在晴朗的夏夜,人們常常能看到一條隱約的白帶子橫貫在夜空中,這就是銀河。。其實,只要我們有耐心,肉眼看得見的星星,都可以數的出來唷。天文學家把全天空的星星,按區域劃分為88個星座。其中29個在天球赤道以北,46個在天球赤道以南,跨在天球赤道南北的有13個。而這些星座都被天文學家命了名。另外,學者們又按每顆星的亮度,將它們劃分出等級。最亮的是一等星,其次是二等星、三等星…,而每一等級相差亮度為2.512倍,這樣一來,差了五個星等就剛好是100倍。我們肉眼能看到最暗的是六等星,如果有比一等星更亮的,就是零等星,還有更亮的便以負數表示。那我們要數星星怎麼辦呢?首先一定要有耐心,然後開始以星座為單位,數完一個再數一個,這樣,不用幾個晚上就會有答案了。天文學家曾經仔細計算過,肉眼所見的星星,總共不過6974顆,恐怕還沒有一鍋飯裡面的米粒多呢。